|
本帖最后由 森林船夫 于 2015-12-25 11:12 编辑
& `- s+ U. |, X2 B" B. T- K& m1 R% S) g2 w7 y
5 b+ ?) N! R! T 现阶段最为严苛的第四阶段燃油消耗标准即将于2016年1月1日起实施。按照国家要求,到2020年,车企燃油限值要从2015年的6.9L/百公里降至5.0L/百公里,年均降幅达6.2%左右。第三方智库机构能源与交通创新中心(iCET)近日发布的《2015中国乘用车燃料消耗量发展年度报告》(下称“报告”)显示,要实现上述目标,在车型方面,单车限值较此前加严了20%,而目标值也对应降低了30%~40%,这意味着目前1/4新车车型若不进行技术升级将面临淘汰。
5 [3 I/ D/ H; L/ ?# v2 x G0 _
; W5 k, l& _: \ 1/4新车型或面临淘汰压力
3 s8 S1 ~- {! n H. \$ Y2 E) |, ]+ ^$ {4 j
节能减排已经成为世界汽车行业的共同趋势。在前不久召开的巴黎气候大会上,各国已经就降低二氧化碳甚至是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达成一致。作为二氧化碳排放的重要来源,汽车业的节能减排成为各个国家都在共同努力的方向。
" ^9 S0 s# a4 N p( _ T M+ k5 P* x3 `1 H* B& M7 g% j
上述报告显示,中国从2005年7月开始实施乘用车燃料经济性标准,但从2006年~2014年的8年间,车企的平均油耗才下降了1L/百公里,年均降幅仅为2%。若不考虑新能源汽车的核算影响,2014年国家乘用车油耗平均水平为7.22L/百公里,同比仅下降1.5%,燃料经济性改善幅度较小,而自主品牌企业油耗同比甚至还增加了3%。( k; K/ U: X) A% I
2 v' q3 Y% ?2 ^" x5 B
早在今年年初,工信部公布的“2014年度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情况”显示,在91家国产乘用车企业中,有25家未达标,较2013年度多了3家;29家进口车企中则有10家未能达标,较2013年度减少1家。其中不乏北汽集团、一汽集团等大型国有车企。3 H$ Z. w6 ?$ C3 C# k2 b
0 g" F+ B3 K: Q9 C/ E: R2 p% |. Y( s
在此之前,LMC汽车市场咨询(上海)有限公司总经理曾志凌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要达到上述2020年的节能目标,对所有的企业来说都是一个十分艰难的挑战。在此背景下,车企都在使出浑身解数以达成目标。因为按照报告预测,在未来5年间,车型方面的单车限值较此前加严了20%,而目标值也对应降低了30%~40%,如果车企不进行技术升级,目前1/4的新车车型将面临淘汰。0 S K2 q7 r0 U' @! ?/ ~( A
2 q; X3 k% f0 B8 e
在此背景下,合资车企早在多年前,就一直致力于小排量涡轮增压发动机的研发和搭载。而在自主领域,上汽也在多年前就致力于MGE系列、SGE系列缸内直喷发动机的研发,TST6速、7速双离合变速器,以及新一代发动机启停系统等传统高效动力科技的研发,眼下,这些技术已经被陆续搭载在名爵锐腾、荣威360等上汽旗下多款车型身上,同时按照规划,上汽将在2017年推出自主开发的新一代小排量发动机SGE1.5T,较现有发动机油耗下降7%,百公里油耗达到5.0L的标线。而到2020年,上汽将投产下一代“蓝芯”发动机和变速箱,目标是性能和效率优于同期投产的国际竞争对手。
; S6 k1 B/ d( J4 X- W: p% s2 Z+ O. t( b0 o7 x+ g* [' i% E& ?
也有部分车企试图以柴油化来降低油耗和排放。据不完全统计,2002年,国内市场上能买到的柴油车仅有2款,而眼下,这一数字已经增长至86款。即便如此,柴油路线在国内一直难言主流,而受大众柴油车造假门影响,业内认为,柴油车在华基本上已经失去了大规划发展的基础。iCET执行主任安锋认为,“新能源汽车推广与先进节能装备技术应用规模将成为2020年乘用车产品燃料消耗量5.0L/百公里目标是否能够实现的关键。”2 i$ i& n: w) ^8 [: x T3 s; Y @
3 g% i, x/ `3 y7 U" ^. | 油耗限值下的新能源“虚火”+ o1 N) r5 p1 J
$ J" i* |/ A; @" L' Z, A 今年以来,几乎所有的车企都在上马新能源汽车。因为如果油耗不达标,企业的新车投放以及扩产计划都将受到影响。也正因为政策高压和ZF扶持的双向驱动,中国的新能源市场火热异常。工信部数据显示,前11月,新能源汽车累计生产27.92万辆,同比增长4倍。与此同时,来自全国乘联会的数据显示,前11月新能源乘用车累计销量已达13.9万辆,同比增长2.4倍。照此发展,中国将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新能源市场。
2 d) N, @& O3 B& e: o2 o B P2 t+ j
1 [8 X _2 }2 J! l 不过,中国新能源汽车在做大的同时,是否真正做强了,从产业竞争的角度上,车企的新能源技术储备是否具备了“弯道超车”的实力,还有待观察。/ I: }# _1 y2 K2 x8 b" V
$ H& \4 U3 }* a) ]: p/ L7 h( ` 在此之前,江淮汽车集团前董事长左延安就尖锐指出,目前我们以电动车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产品,如果拿到国际市场上来衡量的话,好的并不多;与此同时,他认为他接触到的一些企业,在电动汽车这个领域里面,也缺少高端战略、整体战略,包括技术路线、产品发展以及产能建设等等,缺乏一个完整的成体系的设计和规划。* g/ o' {! ]/ C& p+ h
3 T3 I! W# J4 c; D4 G4 j1 T9 z
从市场销售角度看,虽然目前市场上在售的新能源汽车产品多达几十款,但主要集中在A00级以及A0级市场,来自全国乘联会的数据显示,今年前9月,A00级以及A0级纯电动车销量分别达到3.08万辆和1.71万辆,同比增长73%和818%。相对应的,**和B级车销量仅为5462辆和189辆。在技术含量较高的插电式混合动力领域,仅有比亚迪秦和上汽荣威e550等少数几款车型可供选择。在全国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看来:“目前更多新能源汽车依然在走过去自主品牌的老路,依靠性价比取胜。”& `4 b9 ?! f8 V2 w% W7 q1 `+ k
/ T/ A! Q* w8 f+ { 虽然低价并不必然造成低质,但大多数纯电车型使用上的确存在很多问题。比如不少车企为了拿到ZF补贴,在没有足够技术积累的情况下快速上马新能源汽车,直接用传统燃油车型进行“改造”,使得车辆存在安全隐患。以电池为例,由于绝大多数车型电池并未达到IP67标准,防尘防水能力弱,极易造成电池短路,影响使用安全。另外,由于缺乏有效的BMS电池管理系统,不少车型的实际续航里程与标定的续航里程存在很大差距,电池衰减问题也无法得到控制。
, U; Y) a; C" T% |0 g6 e* t4 Z7 t( j1 S ~0 V A2 X- g$ p8 `$ {9 O
在油耗限值的压力下,不少车企仅仅将新能源作为纾解油耗压力的方式,因此在投入和研发上,都难有主动性。左延安认为,造成上述现象的重要原因在于:一是现在传统汽车卖得还不错,虽然是微增长,但还没有负增长。二是国家政策在向产业转型升级这个方向调整的时候,给予企业的压力还不够大,如果压力大了以后,动作(可能)会快一点。
& a' f3 q" J7 [. J6 J4 t9 h/ p
P( d. z- S8 [. g7 m; Y 不过,从长远来看,新能源已经成为汽车行业的未来方向。在今年的广州车展上,上汽乘用车总经理王晓秋对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方向作了如上判断。他强调“上汽把新能源放在第一位,不仅是为了满足国家对2020年整体油耗5L/百公里的要求,更重要的是,我们认为未来新能源汽车大行其道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到2025年,新能源将成为未来动力的主流”。4 U+ K# g2 U5 f9 G
m2 m9 @: r6 J9 g3 W" v- ^ 因此,早在7年前,上汽就涉足新能源汽车的研发,投入超过60亿元,成为在纯电动、插电强混、燃料电池三大技术领域均拥有领先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自主车企,并掌握了“电池、电驱、电控”的三电核心技术。据了解,上汽自主研发的以EDU为核心的插电混动技术,已经可与丰田THS、通用VOLTEC等全球主流的混动技术并肩;而出于对自主BMS电池管理系统的自信,上汽也在业内率先向市场承诺其电池5年或10万公里衰减不超过20%。在去年,上汽成立了前瞻技术部,主要围绕新能源、新材料、智能互联等跨界技术展开前瞻性研究。按照规划,未来5年其将投入逾200亿元,逐步投放6款全新新能源汽车,全面覆盖10万~25万主流细分市场,实现从A00级到B+级乃至SUV的全覆盖。
( o- X5 f" l& h! g3 q3 j9 d
- i6 B0 k9 p9 r$ k; i 严苛的油耗标准或将让自主品牌的淘汰赛更加激烈。抛开车企的技术储备,单从成本上看,持续高额的投入对不少车企来说都是非常严峻的挑战。上汽通用汽车总经理王永清此前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未来五年中,上汽通用拟在先进动力总成和新能源技术上投入265亿元,以达成彼时5.0L的油耗目标。王永清坦言,这样的投入对上海通用这样一家年销量接近180万辆(2014年数据)的企业来说,都有着相当大的压力。更何况,从过去两年的油耗未达标名单上看,自主品牌占据多数。因此,未来的市场竞争,将不仅是技术上的优胜劣汰,更将考验车企如何上演好技术和成本之间的平衡术。
' q1 n- c0 p. R9 A& A% K
: R4 N; h% M! W3 D$ 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