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6 C! v5 j$ b9 M$ R
1 Z6 K7 K# J+ p7 Y- T& W& y/ n
解放双手行驶于路上,这个仅存于科幻大片中的镜头,也许5年后就会发生在你我身边。这不是空想,早在几年前国外汽车巨头们连同国内的主流车企就已行动起来,并将自动驾驶技术的爆发点不约而同地指向了2020年。$ r j' a$ O4 |5 e0 ]) C
从国外巨头通用、福特、丰田……到国内车企北汽、比亚迪、吉利……如果几年后这些汽车公司真的如约将自动驾驶汽车摆进了4S店,那么这时候你的麻烦又来了。 进口车、合资车、自主品牌车,这次又该如何选择?提醒一下,届时必定也少不了苹果、谷歌、特斯拉的“搅局”,到时你会为一款内置自动驾驶技术的iCar清 早5点去西单大悦城排队吗?. N: ?# d$ k1 c0 E+ c6 @% p, ~- s5 Z
今天,一场对自动驾驶的角逐战已经打响。在2020年第一个时间节点,或将呈现全新的汽车产业格局。9 R+ u" q2 h4 |. y" g/ H/ Q. [
/ E) A, R3 U) u- w0 o0 I5 v* X! I J) \2 C
2020元年
& N4 {/ G w# y& h/ n: U
: `0 `0 g$ g4 V
0 j, z; W+ E$ r8 e3 f8 F 历经几年的暗中摸索,各大汽车公司的自动驾驶试验成果纷纷浮出水面。. O7 v; ~) N$ n5 Z
国庆期间,原本宣称不会发展全自动驾驶汽车的丰田,公布了其正在开发的自动驾驶试验车的试验结果,该试验车已经在东京高速公路上进行了示范行驶,通过自动驾 驶实现了并线、车道保持、变道和分流等操作,并计划于2020年实现商品化。几天后,福特在上海宣布,将推出更加环保、智能的产品和创新的移动出行技术。 福特中国CEO罗礼祥表示:“福特不会做第一家把自动驾驶汽车推到路上的公司,但福特一定是把可以走进千家万户的自动驾驶汽车推到路上的第一家公司。在这 场较量中,福特必胜。”福特显然要在商品化过程中加速。
$ n9 }* |6 [: R+ [4 k+ |) q/ \ 不过通用和宝马对自动驾驶车型商品化的推进速度似乎更快。按其规划,从2016年下 半年开始,2017款雪佛兰Volt沃蓝达将在新的沃伦技术中心园区内实现自动驾驶。其实自2012年以来,通用汽车一直在测试其“超级巡航” (Super Cruise)自动驾驶技术,这一技术已经确定将率先配备在2017款凯迪拉克CT6车型上。与此同时,日产和奔驰、奥迪的脚步并不慢,均已宣布将在 2020年上市自动驾驶汽车。沃尔沃更是将计划提前3年,预计在2017年给瑞典的100个消费者提供自动驾驶汽车测试。无疑,自动驾驶的概念离现实已越 来越近,谷歌的无人驾驶汽车目前已经能够进行每周10000英里的公开道路测试,即将在国内上市的宝马新一代7系就将配备高度驾驶辅助系统,基本实现了半 自动驾驶。
9 r2 g+ e5 }4 d5 C! J% j+ i相比传统汽车,伴随着高科技而生的智能汽车发展速度无疑更快。对于潜在的巨大商机的渴望,也是各大汽车巨头加快脚步的重要原因。 波士顿咨询公司(BCG)日前发布的报告显示,预计到2025年自动驾驶功能的全球渗透率将达到12%至13%,相关市值约为420亿美元。由此可见,如 能在2020年成功占位,也就实现了未来对利益的分割。
& A# T# k( ?, t- n+ x) h, X- ]8 c4 M' {4 O! T9 v
8 ^5 G: h+ ^' R$ n% }
自主力量
* q9 ^2 v( {! t7 ~% {, d
9 f& A2 N% I( G9 z) T' E" G9 Y- v8 {9 h5 R, \
虽然国外汽车巨头对自动驾驶技术的推进速度相对较快,但这并 不是国外车企的专利。国内自主车企其实一直在默默耕耘,近年来,一汽、上汽、北汽、广汽、吉利及比亚迪等自主品牌车企纷纷进军该领域。例如一汽红旗HQ3 的无人车,早在2013年就首次完成了从长沙到武汉286公里的高速全程无人驾驶实验,创造了我国自主研制的无人车在复杂交通状况下自主驾驶的新纪录。日 前,北汽也明确了其无人驾驶计划。
$ I+ k' B+ B/ R1 I9 p* n# N “在明年北京国际车展,我们力争要推出一款可供试乘试坐的无人驾驶产品。”在不久前召开的中国汽车智能化峰会上,北汽集团董事长徐和谊不仅抛出北汽对于汽车智能化的产品规划,并且透露北汽和乐视将有更重要、更大范围的大合作,“预计会在年底前正式对外发布。”, q/ |/ I$ Z% B. t! u
中国工业与信息化部产业政策司司长冯飞表示:“自动驾驶作为产品智能化的最高表现,恐怕是已经看得见的全球未来竞争的一个制高点,我们别无选择。”相比国外巨头的2020年规划,国内自主车企对自动驾驶进程的规划并未落后。6 T% ]: T6 P" a( b6 g! L7 ?
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总工程师朱宏任表示,今年5月国务院提出的《中国制造2025》将成为引导国内车企发展的重要纲领。据其介绍,在《中国制造2025》中 对智能汽车、汽车智能化发展都给出了明确的要求,并且树立了标尺。其中提到了两个方面的目标,到2020年主流车企要掌握智能辅助驾驶的总体技术及各项关 键技术,另外要初步建立智能网联汽车自主研发体系及生产配套体系;到2025年,也就是《中国制造2025》第一个十年实现的时间,要掌握自动驾驶总体技 术及各项关键技术,建立较为完善的智能网联汽车自主研发体系、生产配套体系及产业群。“这两个步骤是我们现在已经看清的汽车自动化、智能化发展方向的两个 重要步骤。”朱宏任表示。1 _3 T* Q) b) [; k1 O
0 h0 p% d* v$ ~4 A$ ^/ N+ x
5 p8 B! ~4 W" l: _* F6 d 并非坦途- [+ \! S8 V/ d, M k6 d' V, j3 R
$ g2 V3 \* v. i8 t! \" o' H
0 C, ]9 z* P1 T! d
* E# j# y6 q' H& [" k' @1 C 竞争已难以避免,但自主车企在智能化这条路上毕竟是后来者。“我们是先天不足、后天失调, 每走一步都困难重重。”徐和谊对于智能化遇到的问题毫不讳言。“在智能汽车的研发上,我们面临的共同问题是关键的、共性的、核心技术的缺失。”徐和谊认 为,国外大企业不仅垄断着智能汽车关键零部件,并且敢于投资,在竞争中优势明显。“更让我们忧虑的是国外几乎所有的整车企业都在智能化研发与应用方面投入 巨资,前瞻布局,而世界级系统的供应商甚至先于我们这些整车企业开展了汽车智能化方面的研发。”! s# n" |9 P* z( R5 n5 m. s8 i: d
徐和谊坦言,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们在汽车智能化方面的研发、投入,还相对较少,懂得智能汽车技术的尖端人才极为匮乏,而且科研单位与整车企业之间对汽车智能化理解的差异也较大,产学 研尚不能紧密地结合,我国的国民交通守法意识淡薄,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汽车智能化产业的发展。”此外,“谷歌、苹果这样的IT巨头,现在也加入了智能汽 车的开发行列。”徐和谊表示,来自IT行业的竞争也让汽车企业感受到深深的压力。& E5 o _! X5 U+ t9 D. F! b. x: `
除了技术上固有的短板与发展上的滞后,国内政策与标准的缺 失也让身处其中的车企无所适从。“特别是对于智能辅助驾驶系统、传感系统、车载终端、V2V/V2I等,尚没有统一的标准。”朱宏任介绍道。冯飞则认为, “未来的造车不论是以互联网的协同为主,还是以造车企业为主,最重要的是保证汽车的安全,‘保安全是底线’,由此无人驾驶汽车要真正上路,还将面临法律和 道德方面的困难。”- t/ m+ t. @' k+ g
! ^8 g; J8 B$ C0 P% G 自动驾驶汽车已经渐行渐近,无论是汽车巨头还是自主车企,5年后谁能真正调动起消费者的肾上腺素,谁就将是赢家。$ ?' M% y6 L1 K+ I( \; P2 X" ^
7 @% H6 U5 V+ A+ 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