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儿童反锁车内很危险- W9 C1 r! o9 d" F* K2 @5 A- x
" Q1 B) K1 U9 t- w" {
近日,优酷网上一则关于儿童安全的公益视频引发了网友极大的关注,该视频讲述的是一位母亲在逛超市的时候将自己年幼的孩子锁在了车内,从儿童在车内哭泣、路人的关注,最后由于长时间处在密闭环节,该名儿童出现了休克,生命危在旦夕,众人最后砸开了玻璃将儿童救出车内。 我相信这一幕幕经历已经足矣震动每一个家长的心。但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仍然有不少家长会犯这样的致命错误,今天我们就一起再来聊聊将儿童反锁车内这件事,包括如何有效从车内脱困,希望借此可以倡议更多的家长关注这件事,不要因为自己的忽视和粗心酿成大祸。
* a$ g( Y8 w2 A# B# z/ R
+ X/ z7 F( p+ H7 X$ } ● 从这里聊起:儿童安全公益视频:“你的一个决定” “一个粗心的妈妈” 从片中我们看到了一个“粗心的妈妈”在下车后随手就关上了车门,不知是忘记了孩子还在车内,还是觉得只是去买东西,没啥大事,炎热的天气导致车内的儿童产生了不适,幸好路人及时发现了这名儿童,并且积极采取了行动,可以看到,当救援开始时,该名儿童已经处于昏迷状态了,如果不是众人施救,真要等到这位妈妈回来,可能后果就不堪设想了。 真有那么热吗? 可能有人会觉得视频中的场景有些夸张,但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尤其是炎炎夏日,熄火停车后,过不了多久,车内的温度就可以上升到一个夸张的程度。 我们做了一个实验,当时北京的最高气温为30℃,天气晴朗,微风。中午12:00左右时的地面温度43.4℃左右。通过测试我们可看到,在午后太阳光的直晒情况下,无论是贴膜还是没有贴膜的车,车内温度都在快速上升,其中在第60分钟测试的时候两个车内的温度几乎都达到了最高的温度,贴膜车车内最高51.7℃,没贴膜车车内达到60.1℃。
1 x1 T: T! \& y+ V; |8 [% w
在一辆封闭的车内,仅仅15分钟,就可以让一个孩子大脑和肾脏遭到损伤。当体温达到104℉(华氏度)(40℃摄氏度),孩子的体内器官就会停止运行;体温107℉(华氏度)(41.6℃摄氏度)时,就可以导致车内儿童死亡。
2 I4 x! ]% Q9 X, t# g2 @
通过以上的数据,相信你已经对自己的爱车在暴晒下的情况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无论你是否贴膜,在太阳底下暴晒一会儿之后,车内的温度都是非常可观的。 ● 和你关系不大?看看国内的案例吧! 我相信在看完这个视频后的多数人都会感受到其中的震撼和触动,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有很多人对此不以为然,觉得这件事没有想象中严重等等,那你就大错特错了,下面我为大家整理了几件近年来发生的将儿童反锁车内的案例,希望可以引起你的重视,要知道,这些案例只是冰山一角……
# {$ e5 D: g* o$ [0 p& v
4 J8 G6 g+ G- j3 a, D) h4 N
; ?2 v( q) [" W
' ^/ S. j- O- ~8 E; x" r
4 W; L; E& ]+ h; Q! z
7 \1 u9 `8 L6 C1 @
4 Q _3 e0 c ~ c; s* C8 V2 | 有人会说,上面的孩子不都救出来了吗?的确,虽然接结果是孩子获救,但真的已经是“后果很严重”了,因为这种做法除了对于孩子的生命安全有极大的危及,对于孩子的心里也是一种严重的打击,孩子离开家长一会都是会哭的,这是因为没有爸**那种不安和恐惧,那种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感觉真的会让孩子留阴影。
我该怎么办? 家长意识的缺失 在我搜集案例的时候发现,其实国内近年来由于将儿童反锁在车内而发生死亡的案例并不少,在众多案例中,最为明显的一点就是很多家长对于这件事的忽视和意识的缺失,就像对待儿童安全座椅一样,总觉得是在小题大做,总认为没有大事。“买个东西,就那么一会的功夫,孩子怎么就窒息了?怎么就能死亡?我觉得应该不至于”,这是不少家长的看法,当然,是在事故发生前。 可是事实呢?正是由于这些不负责任的家长的错误行为,才导致了很多儿童伤亡事件的发生,后悔莫及。我们通过这盘文章,让更多的家长可以将儿童安全这件事重视起来,不要再认为这些都是一些“不起眼”的小事。漠视安全,就等于漠视自己孩子的生命。 这里有一个很大的误区存在,密闭的车内如果不将车窗打开的话,过不了一会儿车内的空气就会开始变得浑浊、憋闷,如果再赶上夏季或雨季的话,车内的闷热和湿热更是非常难耐的,成年人都会受不了,何况儿童了,这对于它们来讲无异于进了桑拿房!时间一长,窒息更是难免的了,我这么讲,你还觉得无所谓么? 随手关门易忽略 除了主观上意识的缺失,也有部分家长是由于自己的“误操作”导致的,这其中比例较大的就是下车时将钥匙锁在车里,拉门就走,等自己出去了才发现孩子和钥匙都落在了车内,这种情况虽然相对来讲还不算太严重,但也不可小视,万一你所在的位置不能及时获得救援,再加上天气因素等,危险是同样存在的。 将钥匙交给儿童玩 同样,对于年龄很小的儿童来讲,将车钥匙交给他们玩耍,也是很容易发生危险的,这点就像不要让儿童靠近窗户和门锁开关一个道理,一些无意的举动很可能让他们自己“身陷险境”,这点也是需要家长们格外关注的,定期检查门窗锁止开关、车门儿童锁,并且不要将车钥匙交给儿童玩耍,这几点看似简单,做起来不易啊。 看到儿童反锁车内,怎么救? 按喇叭/内部开车门 如何避免儿童或其它人被反锁车内?目前有不少车型都可以在断电条件下实现鸣笛或内部打开车门。这样的话可以通过前期的引导,让自己的孩子明白,一旦发现自己被关在车里,就可以尝试从内部按下车喇叭,从而引起周围的注意,实现被救。(毕竟,在中国当前的环境下,路人看到你的车里有孩子的时候,有几个会想到他是被困在车里的呢?)
1 _/ c- w. S7 @3 z( S
通过网上的调研我们可以发现,调研中所有的车型的双闪警示灯都可以在断电情况下点亮,按喇叭的情况相比就不是特别乐观了。可以看到,大部分德系车型都是无法实现这点的。日系、美系和韩系大部分车型则可以在断电后按响。
. k$ N0 m0 b' ^- Z 因此我们也这里呼吁广大的家长们,平时对孩子的引导很重要,如果自己被锁车内,要先尝试按响喇叭,因为就算让孩子打开双闪,就像上面提到的一样,对于路人来讲同样很难判断车辆发生了什么状况,可能会错失救援机会。当然,这些操作主要是针对4-5岁以上的孩子,如果孩子太小,则很难实现。 2 被困车内自救方法
' w, m6 _+ E* u: V! y3 d" F& L关于车内脱困 聊完了适用于儿童的几个方法,相信大家对于自己的孩子被困在车内会造成多么严重的后果,以及通过几个简单的引导,让儿童可以获得外部的帮助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在这里我也想和大家再多聊几句关于被困车内脱困的方法,相对于之前介绍的通过鸣笛和双闪获得“外部力量”的方法,下面这些手段更适合成年人群。 砸玻璃 如果发现被反锁车内的儿童不能通过按喇叭来引起关注或不能自己从内部搂开车门开关,此时我们就需要通过砸玻璃来进行施救,因为开锁公司往往不能很快到达现场,可能延误救援或产生更严重后果。 目前网上流行着各种砸车窗逃生经验,对于各种砸车窗用的工具,有不少机构对其进行了统计和实验,结果显示破窗器的砸窗效果最好。
5 `2 @% g( F5 ^# [: D/ B t# D# u8 u n
/ Y! o3 t8 X5 Q- ^- _
破窗器:最保险 使用破窗器是最省力、最快捷有效的方法,早些年北京遭遇暴雨的时候它的威力已经被验证过了,这种破窗器可以在最短时间内敲开车窗玻璃。直接用破窗器对准玻璃按动开关,车窗可以在一瞬间被击碎。不过,破窗时需要远离车内被困儿童的位置,以免玻璃破碎时伤到儿童。同时,您可以在平常告知您的孩子,这个东西在车内的位置,以方便找到。
; v4 ^' `6 M: _! c0 p) Y* l
5 h7 \0 D* Q0 b; c3 G1 u
8 L. {$ r2 x* `3 b( |
) `- c) ^4 l9 d0 N6 ?: }
0 o1 R6 ?. y) y- [- u- L
# m7 U4 X: ~# V) v P" t头枕金属插杆:有点难 将头枕的金属插杆插在车窗下方密封条处,稍稍用力向外撬动,一下就将玻璃撬碎。不过撬碎玻璃的前提是将插杆在密封条处插紧,这对于一些力气不大的中老年人或者妇女来说是个难题。
- c+ Z/ W, e9 U* j _5 I& S' V$ N
# X0 D9 h4 g* y$ u1 L% k5 V
6 U( ~0 h+ l( S) H1 p
4 Z, S! q* N- d' a: V4 s/ j
4 B# A8 q- z3 E5 T6 `( T贴了防爆膜,总能避免了吧? 另外说一点:在破坏车窗的过程中,贴膜对于车窗肯定是有一定的保护作用的,也就说增加了一定的破坏难度,当然对于破窗器来说,根本没有任何难度可言,但是对于其他的求生工具来说,就需要花费更多的力气去破坏。反过来说,如果车窗已经被打碎,那么贴膜的车窗就不会散落,在迫不得已需要从车窗逃生过程中,不会割伤受困者,反之未贴膜的车窗则是有很大的风险。
. F3 f# u8 P) D3 O( g" r. I& a4 q1 B 所以对于贴膜这个问题,如果有好用的求生工具,贴膜可以算作有利,但如果求生工具本身就不太管用,那么贴膜注定会增加难度。
& {7 G/ B6 {+ ~
S) R* `( e5 O7 o. k8 H Y8 m4 a' p3 Q0 G/ ~
1 s; w# \! e& Y+ }, w1 A5 k+ Z0 g
7 b4 [# J$ E) t( n
$ n, ?0 g' H3 ], ]! x
7 X: z5 X" w5 }1 J3 i5 {' {
% ~" j' {. }% e ~ M
: t; r1 M0 Q- l$ Y: Q1 Q+ I2 u8 _2 t5 E, G: y3 d9 @- |8 h7 f
6 v' ~( O( b& ], `/ i: k3 \2 y4 T o g% L; m; K( Q
3 N# U: d! X) d
! F% K5 c# B$ o" r9 g
: ]. W. G/ ?; ]7 `: Y1 N/ o4 d: r% _! A3 E
0 g* p0 g: h* T! h4 F! Z. k* D- r8 G3 O1 X/ O
3 y* L; n# n) Y7 Q/ v
- x8 ]$ V6 l b5 P4 L% `' \8 H8 Y" J' y( N
7 l Y5 c5 S# M* b/ {2 v
+ c6 Y( Q1 Z0 M5 r
. R, l8 f- x; u. u0 z0 Z; G
3 s& u8 o# |1 }& @8 V* v9 Z# U$ A
# J" P" ^' K& X* ]; O# \5 {+ s5 o' m
7 G7 F" I$ B' N1 W" @" V
5 n6 s) _$ V: ?4 n. p' }" o8 r3 X" l- V1 g% V) P3 k* E; i
- _5 Y* P3 E8 g5 T+ G1 [( Z: x
, k0 u9 d2 i1 ]2 U( a+ s
* R. W3 @% a- _" c9 N5 L
, Q# x% F/ w# R( r+ J7 D( A
编辑小结: 关于儿童安全的话题,我们几乎年年都在反复的提倡,但就是在这样频繁的提倡中,悲剧还是在经常上演,无论是上述介绍的案例还是公益视频中内容,我们可以发现这些事件的“起因”其实有着惊人的类似,家长的责任无可厚非,这其中有主观意识缺乏造成的,也有“无意中”错误的行动造成的。 无论是怎么样,我还是希望:大家可以将儿童安全意识真真正正的重视起来,并且落实到日常的生活和用车当中去,不要只是一时的感慨和感触。毕竟,生命的代价太难承受了。 / I6 T" {' s$ j, o" Z. V
" o" r3 |+ Y4 H% B- F. N. }$ t
* _1 l5 h0 X1 @/ I6 Y2 N5 S% @) R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