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来源:南方都市报 9 ]3 U, I) ]3 p! z- ? [) R
2015.01.25
! k5 y1 Y( z) ^/ n. b& C* u作者:南都社论2 T$ R( y H, h0 H
4 C7 \/ P$ k! J 极易产生的推断是,类似于湖南大学17名转入学生的操作办法,由于之前一贯缺乏公示,个中存在的腐败问题都处于被隐瞒状态。
3 g8 G0 F: F2 _) q3 L* f
( g& B7 V4 L9 \' N2 d" l$ s 据新华社1月24日消息,全国211、985重点院校湖南大学近日被曝一次性接受17名外校研究生转入该校就读,被公众质疑或存在“转学腐败”。针对17名2013级研究生不是通过考试、而是通过转学的形式进入湖南大学就读一事,湖南大学昨日发布调查结果,承认把关不严,撤销17人的转学决定,同时启动相关责任追究程序。' a9 h5 j" t8 \
" ?& ~& b' h8 H$ I. Q
湖南大学的态度并不含糊,澄清的动作也颇为迅速,但是,这并没有消除关注者心中巨大的疑虑。其中首要的一点是,曝光的17个转学研究生中,气候不适、饭菜太辣、油画过敏等理由,实在太过令人喷饭。这些看似颇为戏谑的理由,居然堂而皇之地获得了教育部门的批准,由此引发的巨大传播效应,也就丝毫不令人意外了。+ Z7 {6 |0 \. l- u& U$ H
& C2 v0 X0 h5 ?' r+ T$ j& p9 U3 r 再者,所有转出的学校,在学校综合实力排名上,都大大弱于转入的湖南大学。后者在全国排名30多位,位列211、985序列,是湖南省最好的大学之一。这便构成了人们怀疑其中存在“转学腐败”的潜在理由。
7 Z4 S4 N5 Q# U7 s3 E
; j4 F" O2 j7 `8 q* k 更何况,经过媒体的挖掘,17名学生中,“有一些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子弟或亲戚,有一些是湖南大学教工子弟,还有一些是和教育系统能攀上关系的单位子弟。”从网传17名转学学生的基本情况表格来看,在学生通讯地址栏,包含“湖南大学幼儿园”、“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区省社科院”、“省教育厅”等。这无疑让很多怀疑者找到了证据,也让湖南大学出面澄清的举动失去了一些意义。" `' `6 L' i7 X C4 | G
B' j2 b S6 z 实际上,教育部21号令《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19条的确规定:“学生一般应当在被录取学校完成学业。如患病或者确有特殊困难,无法继续在本校学习的,可以申请转学。”可见,学生转学并非不能允许,只是一定要提出足够充分的理由。然而,足够充分本身就是一个充满弹性的词汇,是否真的充分,必须经过双方学校的同意,以及教育部门的批准方可。
) x% M3 p; v' w8 d7 f7 y+ X4 t* i2 l8 @5 Q9 Z" _
如果仅仅是上述要求通过,那么尽管这17名转学研究生的转学理由看起来荒诞不经,但就程序而言,却并没有问题。这样的解释,当然不能获得认可。鉴于教育部门的批准举动隶属于行政审批一栏,而作为行政审批,就必须要进行公示。一旦引入公示这一步,17名学生的转学行为,也就有了巨大的争议性。对此,湖南大学方面也承认对之前的资料审核存在问题,宣布了重启审核调查的行动。
8 r; b8 A$ i# Z+ u1 o/ ]1 ] Z6 Y- h! a/ _
所以,一个极易产生的推断便是,类似于湖南大学17名转入学生的操作办法,由于之前一贯缺乏公示环节,个中存在的腐败问题都处于被隐瞒状态。教育系统子弟,或者通过“权力交换”获得转学名额的其他部门子弟,都曾利用不公开不透明的运作,获得了转学的便利。这一点,在一些知情人处亦获得了佐证。" D' a" [ u0 h7 R2 N
; E# [7 l( N8 F3 M7 j 网络的存在让很多隐匿的“权力寻租”得以见光,但网络不是天然的解决问题的利器。在曝光之后,仅仅是湖南大学自纠自查,其意义并不大。相反,对于高校转学政策的细致规范工作,教育部必须有一个明确的改革时间表了。+ D8 V$ ]/ l0 O4 F/ ^; J9 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