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疏导和控制单位体积人群密度的做法当然是建立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在人们的印象中,人多必出事。这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人多到什么程度会出事,却需要科学依据。, k3 F6 |+ S4 V0 J- V* @
# c* g! e: U" e2 Y* D* N 近日,国家旅游局下发《景区最大承载量核定导则》,要求各大景区核算出游客最大承载量,并制定相关游客流量控制预案,从2015年4月1日起实施。控制人群密度的核心是疏导,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做法,取消集会的做法则难以持久。人们喜欢聚会、庆贺的天性是不会改变的,呼朋唤友,摩肩擦踵,这是大多数人庆祝节日的姿态。
, w% n1 J7 o3 X' r- d1 L7 K' _! u" G$ M* ] }& G$ f% e% q. N
与其取消人群聚集,不如科学疏导和控制人群密度。疏导人群密度又是应急管理体系中的一个主要因素。上海踩踏事件原因并非基础设施问题,也非上海市民的素质问题,而是应急管理体系没有实施。应急管理体系表现为“一案三制”,即应急管理预案、体制、机制、法制。 5 u4 @) X: A3 e/ z5 \2 P
# {. N) A- v7 I$ p- B
此次,国家旅游局下发的《景区最大承载量核定导则》要求,八达岭长城核心景区人均空间承载指标为每1~1.1平方米1人;故宫博物院核心景区人均空间承载指标为每0.8~3平方米1人;颐和园的游步道人均空间承载指标为每0.8~2平方米1人。这是国家首次给出明确的测算方法和公式,供各景区参考使用。如果人群密度超标,就要疏导和控制。
$ K, S7 r. b2 X% v' G: d
4 ?: U! V; n0 \4 y9 O/ p2 e7 C; F 疏导和控制单位体积人群密度的做法当然是建立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在人们的印象中,人多必出事。这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人多到什么程度会出事,却需要科学依据。+ x2 d* F- @! d Z5 V& A3 \
; f% W5 h# {% c& V Q! L
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有研究人员初步给出了人群密度与灾难之间的数量关系:当人群密度达到每平方米0.15人时,人群将很容易失去控制。之后,陆续有研究给出了人群密度与灾难关系的具体数值,其中一个具体数值得到各国广泛认同:当室内达到每平方米1人、室外达到每0.75平方米1人的密度时,就意味着达到危险临界值,应当启动应急方案。3 P4 q9 |" ?) A4 _# f
9 w* @7 ^4 W: C: q* e8 C8 @+ V
这个具体规定早在2005年1月4日颁发的《北京市公园风景名胜区安全管理规范(试行)》中就已体现出来。该“规范”规定,遇到黄金周、主要节假日和大型活动,景点室内达到每平方米1人、室外达到每0.75平方米1人时,就要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采取临时关闭、疏散人员、只出不进等措施,并及时报告。2 I; A( F/ S$ l& G: k; ?8 w! r, V
7 Z7 W8 G& |. N2 q4 r1 i 一个人在身体不碰他人站着时,所占面积约0.28平方米,划出0.75平方米,约占一个人平时站着时所占面积的3倍,如此每个人才有安全保障。虽然出现危险结果的极限值是,1平方米在人贴人情况下站7人,流动人群是5人(因为行走需要空间),此时才会产生人贴人后的挤压心肺,让人呼吸困难、脑部缺氧、反应迟钝,严重时会昏倒,同时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踩踏事故。但是,如果不在室内每平方米1人、室外每0.75平方米1人时就疏导人群,随后的人群密度就难以控制,灾难也就不远了。
! a7 f* U2 g$ S2 v# I
& c. I1 W, K& z3 m! l3 m, W0 ? 上海已经在汲取教训。1月10日,上海新年首场应届生招聘会举行,上海国际展览中心配备了足够的警力、安保和工作人员,并将入场人数严格限定在每平方米不超过0.75人。不过,简单地停止人群聚会和庆祝固然不可能出事,但并不符合人们的生活需求,也不是公众所需要的生活。! W3 S6 d! f+ o: l" a7 C. B
" J: ~5 z$ j& R \( U9 o% X
避免踩踏事件,应当按照国家旅游局《景区最大承载量核定导则》对聚集人群的进行疏导,把一案三制的管理体系做到实处,让公众能安全和合理地欢庆节日。. ~ i7 y o2 H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