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新京报
2 n5 M, ]* B2 a# P2015.01.09: G, u% m* t9 r& L; L* A* R
作者:王石川4 B9 A k, G" z+ u$ A
/ @$ J6 [% Y( T. U6 d+ w# x 政府强卖债券既不道德,又涉嫌违法。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今天,仍有一方政府视法律为儿戏,恐将瓦解法治政府的底色。
( X' R2 ]- P! k/ D" Y
C8 I% A! R, \2 o$ D) T 在刚刚过去的2014年年末,贵州省余庆县很多公职人员都得到了一项特殊的年终任务,要在20天内,向单位交钱购买一种名为“银杏债券”的私募债券,少则几千元,多则上万,不买轻则被批评,重者被处罚。+ A* _8 | c8 r: f
2 Z5 h7 f" n$ }% T8 [
银杏债券承办方海纳公司的实际控制人是余庆县政府。明乎此,便可明白余庆县政府之所以吃相难看,赤膊上阵,实因利益驱动。政府将手伸到公职人员的口袋里,未免太不节制、太不矜持了。而为前程计、为基本的生计考量,像教师这种公职人员博弈能力较弱,不敢说不,往往只能无奈认宰,更凸显强卖债券的恶劣性质。6 G+ z1 m/ a, K& A+ y% e
% `2 f0 F- T% N/ \ 认购债券有风险,银杏债券的募集说明书写明:“投资者购买本公司私募债券,自行承担投资风险。”既如此,就更不能强令公职人员购买。即便没风险,也不能强行摊派。政府强卖债券既不道德,又涉嫌违法。公职人员不是政府的家臣,肆意要求公职人员干这干那,是一种疯狂的冒险,后患无穷。值得追问的是,余庆县政府为何敢于堂而皇之地这样做?除了权力失控之外,恐怕与病态心理有关,认为辖内的公职人员必须乖乖听命于它,对它存有依附关系吧?) I* V* H& S! A
2 p- ?% t9 x8 x$ A& o
如果稍加留意,即可发现,类似做法可谓屡见不鲜。有的地方政府动辄要求公职人员捐款,还规定捐款数额;还有的地方拿老百姓的钱,集资搞形象工程。据报道,前安徽省副省长、阜阳市委书记王怀忠,集资3亿元,盲目上马阜阳机场,建成不久,就一片狼藉,一年运送旅客仅数百人,而周围几个村子的农民因耕地被占而深陷失地、失业的困境。缺钱了,就盯着公职人员甚至民众的口袋,目的只有一个:捞取政绩。 a0 n: s; O N4 K
! l2 @3 v" D5 q" n+ T
余庆县亦不例外。据报道,2013年,余庆县政府的财政收入为6.01亿元,而截至2014年10月份,余庆县财政欠海纳公司应收账款7.61亿元,款项产生的原因主要是该公司为县市政及住房建设代建过程中产生的。市政建设可能有必要,但凭什么让公职人员拿工资埋单?
# x2 `; P; j( F' M$ ^
( u0 e, K' X2 X. o p$ `/ N, @: U 可以预期,余庆县强卖债券的做法很快就会叫停,但带给人们的惊愕可能在短期内难以消失。政府强卖债券,贬抑了法治精神,甚至卖掉了法治尊严。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今天,仍有一方政府视法律为儿戏,恐将瓦解法治政府的底色。法无授权不可为,政府只有老老实实地遵纪守法,才有公信力可言;官员只有勤勤恳恳地信守法律,而不是为了政绩而剑走偏锋,才能坐稳位置。具有法治意识的官员,不仅要谨慎运用手中每一份权力,还必须尊重公民每一份权利。
" B' \6 R) h. F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