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B5 e' E# Q9 I c' J
面对这场“切脉验孕”挑战赛,中医可以不应战,但不得不回应两个命题:一是如何祛除“神化”之魅,二是如何回归数理分析、定性定量之途。
; E! Q& Z5 ^) n9 @" h
8 }' R' D! _/ y- a+ d0 w$ M 最近,北京中医药大学教师杨桢通过微博正式宣布,将退出由微博名人、北京积水潭医院烧伤科医师“烧伤超人阿宝”发起的“切脉验孕”挑战赛,而此前他是首位应约的挑战者。而阿宝方面表示,挑战赛并未因杨桢的“退赛”而终止,仍然欢迎其他中医挑战者报名。
( F s& X; V$ }; a+ {: J, R
7 t! r9 M% j( n( L- ~8 _0 c 中西医之争,“切脉验孕”不是始源,自然也不会是结尾。而纵观这场起于微博的“切脉验孕”挑战赛,它能发酵弥久,其间有起哄看热闹的围观效应在作祟。更重要的,还是事件本身牵动着公共关注的“趣味”。
) S- i! M. o: |: V8 y
) D+ ?" T) C/ |2 F5 Q 中医学院派或官方的不屑,自然有不屑的道理:如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有关方面负责人称,“脉诊验孕”的约战毫无意义,个别人员发起“脉诊验孕”只能表明对中医药学的了解不够;而中医师退赛,也是有据可依,譬如《医师法》第十四条规定称,医师经注册后,可以在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中按照注册的执业地点、执业类别、执业范围执业,从事相应的医疗、预防、保健业务。
, G5 A2 i) K, u/ P1 S
& b% [5 Y* y, @* s: w8 T0 p* p 拒绝应战,道理上无懈可击。“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四诊合参,司外揣内,辨证施治,方能手到病除。靠切脉来验孕,确实难度系数太大,或者民众对之存在着技术层面的误读。不过,公众对“脉诊验孕”的关注,可能更在于以下三个层面:首先,传统的望闻问切,不仅是中医的基本功,更是医患沟通的重要环节。在如今的门诊,还有多少医护人员在意此般看家本领?/ m5 r& O! I4 a
3 W$ W B9 t# N$ r9 m3 ?$ H) l 其次,现代医学是器械当道,面诊的必要性,不仅在于提升诊疗效率,更重在帮助患者节省诊疗成本,减少辐射等检查伤害。“脉诊验孕”之争,不管本身意义多大,能否借此契机提请医疗行业关注“器械依赖症”?3 p6 d! f2 s' w. H% U! _) S$ [( k
; H" k: A% p% Y+ L
再者,中医这些年,确实遭遇不少尴尬。中国传统医药文化中,忽视服务、神化药物,于是“灵丹妙药”层出不穷,“神医高手”街知巷闻。电视剧《古剑奇谭》里有句令人喷饭的台词,“我原本是山中一棵包治百病的板蓝根。”可是哪种药能包治百病、哪个医生没有误诊发生?9 N. \1 M& s6 K6 N$ O6 A* v3 F O: |
! l) R0 [% Q" W$ _. K; T
中医可以不应战,但须回应两个命题:一是如何祛“神化”之魅,二是如何回归数理分析、定性定量之途。这是个硬币两面。中医既不能神乎其技,也不能一棍子打死,但民众秉持怎样的认识,取决于中医自身的姿态与策略。+ l/ L8 }3 A4 ]* S; S8 t
6 y4 Z- `& C. H" x4 o8 O& v
说到底,中西医不该是“医者相轻”,因为共同的敌人是疾病。只是,重塑中西医的市场及价值体系,都不能仅凭孤高清逸的嗤之以鼻。该说清的说清楚,该客观的别云里雾里,惟其如此,它们才不至于游走在被误解的路上。
7 T9 N& U& v' h- \( F& m4 h
, M! w! e% \5 {8 o8 |1 S& d4 q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