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3月18日最后一个高炉无奈熄火到现在,海鑫钢铁停产已逾一百三十余日。尽管破产似已不可避免,但这家山西省第二大钢铁企业、也是山西省最大的民营企业,最终将走向何方,在靴子落地之前,似乎仍是充满变数。
然而,回顾海鑫钢铁这十几年来的发展轨迹,作为掌舵者的李兆会,决非媒体简单的一句“败家子”所能道尽。
企业传承的裂痕
很多人认为,海鑫钢铁的中国式家族传承是失败的肇因,事实真是这样吗?
2003年1月,李海仓因私人矛盾被枪杀于自己在公司的办公室内。当时其子李兆会正在澳洲学习金融,家族突遭变故,断学回国,接管了海鑫钢铁。当时,李兆会只有22岁。
至于何以让这么年轻的接班人早早走向前台,李兆会的爷爷李春元当时是这么说的:“企业是老三(李海仓)的,请律师来安排继承。”李春元一手主导了整个接班人的选择,李海仓之后就自然是其子李兆会。
李兆会接班后一开始并不顺利,许多核心权力仍掌握在临时辅佐小组手里。他为此进行了一次洗牌。在爷爷李春元的支持下,李兆会先是将创业元老、海鑫集团副董事长兼党委书记辛存海调离权力核心,之后,李兆会的五叔李天虎被巧妙地“赶走”,代价是海鑫钢铁旗下的一家水泥厂归其所有。李兆会将自小与其亲近的六叔李文杰带进海鑫,随后几年一直担任海鑫集团总裁,成为李兆会的心腹。但在去年,文杰也被迫离开了公司。
其实,与其说败因在于家族传承,还不如说问题在发生权力交割的过程中没有理顺家族传承的秩序与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