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缮:加固维修保留原真性 华家口夯土坝百年来直接迎击运河水却少有溃堤,因为土层里掺入了大量糯米,增加了韧性,也因此当地百姓称其为“糯米大坝”,闫红军说:这项工艺成本较高,过去只在修建重要的古城墙时使用。 由于年代久远和河水的冲刷浸泡,坝体底部木桩已糟朽,上世纪50年代坝体整体下沉,下部淤积,坝体暴露部分多处开裂,局部开始风化酥碱。为保护和传承好这一重要文化遗产,2012年8月20日,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专家开始对该险工进行全面保护加固维修,并在维修过程中最大限度地保留了该险工的原真性和完整性。 在坝体上,记者发现夯土墙上有规则地钉着一些木楔。“大坝用了数以千计的木楔,木楔用防腐剂和特殊胶水浸泡后,被钉入墙里,这样新旧坝体更能坚固地结合。”闫红军说,施工人员在钉木楔时,用锤子无法砸进去,要先用电钻打眼儿。整个大坝修缮历时近3个月,用了百余袋糯米。 “糯米大坝”采用黄土、白灰加糯米浆夯筑,基础钉锚柏木桩,其结构合理,坝体弧形曲线符合流体力学原理,受力面合理,最大限度缓解了河水的冲刷,经过一个多世纪河水的冲刷和几次大洪水的侵袭,主体结构依然较好,并携带了丰富的历史信息,突出反映了北方大运河上坝体遗产的特点和价值,也体现了当时施工工艺的科学性,是中国古代利用夯土技术建设水工设施的实物证据,为研究古代水利工程不可多得的实物。 申遗:最原生态的大运河段 据史料记载,华家口夯土坝附近在古代曾是一个渡口,康熙、乾隆下江南时,便经过此处。“大块风光,春畴一生,满目从容。桂棹初摇,牙樯始立,淑色烟笼。堤边对对宾鸿,村庄里,安平气融。乐至情深,读书意远,与古和同。”这是1750年,康熙南巡经过河北段大运河时填写的词。 2006年5月,国务院将“京杭大运河”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12月,我国重新设定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将大运河列入其中。衡水大运河的重点河段在阜城县霞口和码头镇、景县安陵镇、故城县郑口镇和建国镇。当年这些地区贸易繁荣,经济发达,为南粮北调,北煤南运,改善和丰富运河沿岸人民的经济、文化生活发挥了巨大作用。 2008年,衡水成立大运河申遗工作领导小组,与省文物保护中心、河北省古代建筑研究所联合,对境内大运河进行了文物调查,走访了运河沿岸3个县的自然村镇,对文物遗存点进行登记。其中,重点文物9处,包括阜城戈家坟引水闸、霞口扬水站;景县安陵衙署、封氏墓群;故城县建国镇码头、杜氏民室、十二里庄大教堂、娘娘宫遗址,建国沉船遗址。 2009年4月,由国务院总牵头,8个省市和13个部委联合组成大运河保护和申遗省部际会商小组,正式建立省部协商机制,大运河申遗上升为国家行动。2013年初,国家文物局正式确定了首批申遗点段,它们分布在8个省市的31个遗产区,涉及27段河道和58处遗产点,河道总长1011公里。因原生态性很明显,华家口夯土坝险工被列入大运河申遗点。 保护:让“遗产带”变“富民带” “大运河申遗不仅是目的,更是加强保护的手段和途径。”衡水文物管理处处长路军秋认为,合理利用是对大运河最好的保护,进一步提升和展示大运河遗产的历史、科学、文化价值。在华家口夯土坝被确定为申遗点后,华家口村的村民们自行筹资在坝体上安装了摄像头,谨防有人蓄意破坏,并派专人对大坝进行卫生清洁工作,还自发组织起来将大坝上的道路加宽。 “我们把大坝看成是孩子一样精心呵护,通过申遗,希望能够让大运河由‘遗产带’、‘观赏带’变成今后的‘富民带’,为运河沿岸的城市带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契机。”闫红军说,他们希望大坝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后,可以得到更好地开发、利用,重现当年的风貌。 路军秋介绍,大运河负载着历史、人文、自然、生态、经济等遗产,华家口夯土坝具有历史延伸性、文化拓展性,对促进经济繁荣、保护生态环境等有着多方面综合作用。今后将会更进一步加强对华家口夯土坝和运河的保护和管理,联合多部门的力量来保护管理相关项目的开发,从而带动文化遗产保护、运河生态建设、旅游方面的开发,来拓展这一遗产的展示,这是带动相关产业共同发展的一个很好契机。
! J D: M) T J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