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楼主 |
发表于 2014-4-21 19:22:12
|
显示全部楼层
2、天津:从卫到府
9 @( ^( ^0 c$ k" S# [/ D 天津桥居“天汉之津”,故名。桥初造于隋,在洛阳,跟天津没丁点关系。! x, L. P3 ~( }4 D2 H! H
彼时天津在哪里?尚在屈原“朝发轫于天津兮”的诗句中?尚在混沌初开状态?; X" h% E# { i* v- C
一位出生在天津的叫布莱恩的英国人,曾为天津写下这样的文字:距此以西80英里的地方,就是“天国之都”北京,在那里,被称为天子的皇帝统治着他的王国。由于这个多条水道交汇的古老的港口成为旅行者前往“天国之都”的必由之路,于是人们便称之为“天津”———通往天国的津渡。
# r9 `. n, m. N; }% p7 k7 g+ O 布莱恩讲的是清朝时的天津。天津的人文历史,兴于清,却非始于清。2 u: ~% K' i A* n
最早关乎天津的文字指向明永乐二年。6 C) O7 {: Z/ D8 D( z+ g" I% d
彼时天津之地属于河间府。“水陆冲要,饷道所经,自古幽燕有事,未有不先图河间者”,历史地理学家顾祖禹称河间“陂泽沃衍,宜于耕植”,“诚京师之南府,天下之津途也”。
0 q: v4 [0 J! X: ?0 Y$ Z 天下既定,度要害地设所置卫,是明王朝从国家安全出发,采取的非常现实的措施。永乐二年即公元1404年的冬天,在河间府静海县北置天津卫,筑城置戍,屯守军士。6 _1 Y7 p: A, O z- W. ^0 G6 _" m
天津应运而生:城周九里。北濒卫河,东绕潞河,漕舟悉出于此……
0 P9 E, z8 B$ Y# o! }- O 公元1600年,天津迎接了它有史以来第一位路过的外国人。他是意大利传教士,叫利玛窦。那年利玛窦要去北京拜见万历皇帝,被困于天津卫的监狱。近乎绝望的他只有祈祷上帝保佑。那是一个让他终生难忘的冬天,那个冬天他想到另一个到过中国的意大利人,想到他在中国的所见所闻和受到的不同寻常的礼遇。马可波罗到过北京,却没到过天津卫,彼时北京还不叫北京,它叫元大都,天津卫还不存在……
2 E9 S) m* ]! m( H0 U- L 天津卫在明朝发展成“京师东南之巨镇”,却始终是“卫”的面目,直到明亡,直到清雍正三年即公元1725天津卫升为直隶州,雍正九年即公元1731年升为天津府,辖天津县、青县、静海、沧州、南皮、盐山和庆云……
3 _# S* S! B% [ 公元1793年秋天,天津又迎接了它有史以来最重要的外国客人,不是一个,这是一个庞大的英国使团。直隶总督梁肯堂奉乾隆皇帝之命,从驻地保定赶到天津欢迎。在客人眼里,身量不高的梁肯堂“目小而有炎光流露,须白如银,下垂及胸,容貌蔼然可亲,举动雅驯有儒者气”。在主人眼里,这群远涉重洋而来的洋人绝不可等闲视之……5 `6 O7 h5 }. u9 o% O# C `
其后来天津的洋人愈来愈多,尤其在公元1860年天津成为通商口岸之后,从县到府到省,各级官员感到天津的洋务愈来愈棘手。; v6 |- P/ z' g' V4 r* ?2 J/ _5 E
公元1870年夏天,曾国藩在直隶总督任上接到这块烫手山芋。朝廷命去天津查办教案,他“不胜焦灼”。九天之后,焦虑无已的曾国藩从保定的直隶总督署勉强动身,经高阳、任丘、大城、静海,农历六月初十到天津。“筹议洋人之事,彷徨无计”,打败太平军的曾国藩终于在天津栽了跟头,他没有机会再回到保定的直隶总督署,九月初六日,在天津他把直隶总督印交付给了学生李鸿章,二十三日黯然离津……
* P$ K! D8 H# w: `4 T: @7 Z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