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社区广播台
      查看: 2973|回复: 0

      有质量的“7万亿投资”才有意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9 12:47: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源:新京报
      # @* d8 C' f3 P  k# S2015.01.09
      6 Z* K; u& K  j6 m作者:新京报社论
      ( i- o) F5 b1 e) y3 H
      0 {% i* S2 {0 U8 d8 E, K. e/ i" j% L, b        7万亿还是10万亿元,不必纠结数字。新投资应更加注重投资效益的核算和投资结构的优化,也要防止地方投资“大跃进”,使其重新流向库存严重的产业和“三高”产业。9 h6 ?  r3 D4 J/ F* [8 H; |5 F" I
      ; v' k0 k- c# v$ U+ {7 I& R
              1月6日有媒体报道,在经济增速放缓、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可能跌破7%的情形下,中国将在今年加快推进总投资额超过7万亿元的300个基础设施投资项目。国家发改委投资司副司长罗国三1月8日对此作出回应表示,是7万亿还是10万亿元,是媒体自己推算的,而具体投资额目前很难计算。“将目前投资额与之前的4万亿相比,没有意义。”
      8 D3 b2 _% h: P6 ?
      + D; y0 N1 @3 Y" n  t0 j! C        从表面看,新的重大工程投资确实与2008年的4万亿有相像之处:都是以基础设施投资为主要方向,投资规模都较为庞大。而2008年的4万亿计划,在成功推动经济逆势反弹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副作用。比如全行业库存严重,银行资产负债表过度扩张,房价快速上涨,经济结构调整步伐放缓等,这些遗留问题迄今还在消化。因此,出现新投资是否会重蹈覆辙的担忧,并非完全无据。/ w8 q5 q$ m6 C7 S* z2 h
        V9 \$ I  K' ]& d8 O7 R
              但实际上,无论从经济环境、投资方向还是资金来源看,新的重大工程投资与“4万亿”相比已有本质上的不同。其一,2008年正值金融危机爆发高峰时期,这决定了大规模投资计划具有鲜明的反周期调控特征。新的投资计划则是在适应经济新常态的政策导向下引领新常态之举。其目的不是对经济进行强刺激,而是旨在应对经济下行压力,保证经济适度增长。其二,2008年的4万亿投资多数流向了房地产、传统行业和灾后重建项目,而新投资则明确划定在信息电网、油气等重大网络工程、健康养老服务、生态环保、清洁能源等领域,既与民生关联度更高,也防止了产能再度过剩。其三,新投资是在相对稳健的货币政策环境下实施,资金来源不是通过货币增发而获得,也非全部通过额外增加财政投入启动,而更注重引进社会资本。这与降低市场准入门槛的改革方向合拍。其四,即使新投资规模最终超过4万亿,但在GDP中的占比也不会增加。2008年GDP总量为30.067万亿元,2014年GDP总量已超过60万亿,预计2015年将达到70万亿。因此,重大工程项目投资不会挤压经济结构调整的空间。% j" X* t( r" I" u6 T: x% F) [. Y
      ; D9 Q+ c6 {, [# U: _' Q  B+ H
              不过,虽然适度投资具有合理性,也必须防止旧的经济增长思维和模式卷土重来,打乱经济改革的应有节奏。事实已经证明,在经过多轮大规模投资后,投资效应周期已越来越短,对经济增长的带动力已趋于削弱。因此,一方面,新投资应更加注重投资效益的核算和投资结构的优化,有质量的“7万亿投资”才有意义;另一方面,要防止地方投资“大跃进”,使投资重新流向库存严重的产业和“三高”产业,导致固有问题再度恶化。6 J  i* g" C5 u. j2 V

      3 U& Z- E3 i% q3 e& r7 U. Z        最关键的,是在启动重大工程项目投资的同时,加快落实释放社会创新能力、激发中小企业活力的一系列“政策投资”。与投资相比,后者对形成内生型经济增长模型起着更关键的作用。
        r  N+ r+ [$ H( n0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