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份还未进入中旬,各个车企的销量喜报就不断传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相关负责人更是高调表示,2014年前三季度,中国汽车产销量已突破1700万辆,今年全年的总产销量预计突破2400万辆,有望连续第六年稳居世界头号汽车产销大国的地位。
. F5 V% R V! B8 y I6 Y2 \& S( H9 _* j1 t7 l) @
) e/ g- c: a! f9 w- ` 这是多么振奋人心的消息。然而,在这个主旋律背后,杂音却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大,甚至大有盖过主旋律的架势。其中,宝马经销商因“压力山大”而“起义”被认为是其中最典型的一个案例。
, S# B7 V7 ^1 Y& R8 L0 O/ V
0 h; Z+ ?6 \: O0 h7 L$ t5 T* W6 S( r0 G
本月初,《华尔街日报》等海外媒体曝光称,宝马在华部分经销商因整车厂的压库任务太重,联合反向施压宝马,要求调低销量目标,并且获得更加有利的条款。据汽车流通行业分析师李颜伟透露,11月末,宝马经销商集团投资人多次举行小规模沟通会,最后共有32家经销商集团达成共识,这些宝马经销商集团的年销量达到32.38万辆,占宝马中国年销量的68%。
) S1 c/ s+ n8 p/ R/ X
7 a7 p; b' p( F2 i2 F) ^' O) }% ~" p# Z d! ?5 l- W% d5 L" L
这些经销商集团提出的要求主要包括:宝马应向经销商提供60亿元补偿,弥补今年亏损;宝马应在制定销量目标时同经销商协商;宝马不得强制要求经销商购入汽车附件;宝马无论明确或含糊均不得要求经销商为每月零售销量垫付;宝马不应要求经销商购车。此外,信函还批评了宝马在华业务的管理:
9 x0 O S+ F* |9 ?) z0 @0 `/ {! |
$ Q3 t5 s" H! v1 B6 Z, x1 N. B# N9 G5 Z! i' n9 [2 [% _
宝马设立的目标不切合实际;宝马为了迅速扩充网络,向经销商提出不合理要求。
2 T* C7 f( V- c7 |4 Y/ W& a2 W8 k
! J. O3 H8 W3 `7 J A. ^0 u 据一位参与请愿的宝马经销商介绍,宝马为其设立的2014年销量目标是7000辆,同比增长15%,2015年的目标是在此基础上再增长20%。“这根本不可能实现,完全没有考虑当前中国的经济环境和市场环境。”8 C7 z X+ P4 g& M/ |" N9 p
6 N; A' n' ^! f. e" V& E5 o4 G$ E$ {8 _, z1 |/ d
李颜伟认为,目前经销商普遍面临的两大困难是:第一,单车价格下滑太多,导致卖车亏本。继续以宝马为例,7系、6系和X6常年7折销售,在扣除厂商补贴的20万元后,单车销售仍亏损5万至10万元;宝马3系、5系和X5等车型的平均优惠幅度也高达15%,因此经销商常年亏损不可避免。第二,压库严重,包括宝马在内的很多车企都陷入了“虚报-供货-积压”的恶性循环怪圈中。为了拿到返点,经销商咬牙拿车,当厂家把今年的销量完成情况汇报到总部后,总部就会下达更高的任务,最终库存成为压倒经销商的“最后一根稻草”。1 t. a* [1 G0 g! M5 s( E6 p
$ h5 l, I+ E, W: T, U
" q6 |6 w% o7 V8 t% }, F
事实上,除了宝马之外,近期爆出经销商困境的还有一汽丰田。12月1日,江苏省汽车交易管理协会在其官网上发布了《一汽丰田江苏地区经销商生存状况调查报告》。报告称,“4S店多(仅苏南某市就有10家)、销售指标高(厂家年计划执行数超出经销商年计划销售数30%~45%)、市场出现饱和期等因素,加之厂家诸多不合理、不平等的强势商务政策,一些4S店库存超限高达10倍,导致经销商亏损严重,几乎挣扎在生死线上。”
% W; e& o3 `+ I& N; K8 r2 N- r1 u: s( n
# A: V5 B0 b, G& P0 ?, M2 X' |/ _) ^, q% b
12月8日,江苏省汽车交易管理协会在其官网上再次发布《再次商请一汽丰田调整商务政策缓解经销商生存困境的函》:“长期以来,由于我国汽车产业快速发展的‘热胀’效应,汽车生产厂家一直处于强势地位,形成了生产厂家与经销商关系失衡的局面,汽车经销商几乎没有话语权。在现阶段汽车市场出现重大变化的背景下,生产厂家与经销商理应回归荣辱与共、平等互利的正常关系轨道。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生产厂家与经销商的合作共赢,才能保持生产、流通环节的可持续发展。”- W2 T, I1 a/ |. D
/ a* ]4 L- E; h
8 v, O$ [# g3 ]6 B% e$ p6 I 如果说联手抗议是经销商在困境中的挣扎,那么,退网则意味着绝望和放弃。据悉,即便是普通合资品牌,建一家4S店的硬件成本投入也高达上千万元,一旦退网,绝大多数投入就将打水漂。然而,即便这样,上海还是有多家北京现代4S店选择退网,这几家4S店目前已经停止向厂家提新车以及停止接受厂家相关考核。之所以如此毅然决然,是因为北京现代在上海拥有多达15家授权经销商,而且各款车型的优惠幅度都非常大,即便是在外界看来利润最高的SUV车型,经销商也难从卖车中获利。
0 Y2 k. g' L+ L1 T6 i1 D* L( ] u$ R8 f
+ @. \3 ^+ P- b
" i: ~/ D! K" V ~/ W2 b 同样的困境,也出现在曾经位列国内车企单车利润最高的东风本田身上。曾几何时,CR-V一车难求,多年加价销售,无论厂家还是经销商都凭借这一款车型赚得盆满钵满。谁会料到,随着国内SUV市场的快速增长,目前CR-V的竞品车型多达数十款。被“分羹”的CR-V,如今也只好苦苦寻找销量的出路。受价格下滑、销量下滑的影响,8月起北京13家东风本田的4S店已经停止在厂家进车,以此来表明对厂家补贴政策的不满。8 c. A: ?' N9 H1 g
9 d* o# O Q& z
N+ W* o o: X) @0 t: s* g7 E: x6 p 谁都知道,这是一种双输的局面。然而,明明知道“鱼死网破”,却有越来越多的品牌经销商加入其中,这说明什么?外媒在分析中指出,经销商事件成为中国这一全球最大汽车市场增速放缓的最新征兆。都说“旁观者清”,然而,身在其中的车企却有些身不由己。5 Q: P. E: F' {# [" s/ Y. ]9 N/ n
2 ~: B+ z0 g$ \5 D* P
6 }' d9 o* B8 ?$ O' A% M0 S
还是以宝马为例,今年前10个月,宝马在华销量为37.5万辆,同比增长18%。与此同时,奥迪今年前11个月的销量已突破50万辆,达到51.3万辆,超过去年全年48.8万辆的销量;而奔驰今年前11个月的累计销量为25.3万辆,同比上涨近30%。与宝马相比,奔驰和奥迪的优惠力度也很大,经销商面临的问题同样严重。
8 S0 k+ E5 p1 d" ]6 ~' P- t7 F- U5 S* x' S% @
|# H- Q, t" K1 o. N/ ]' V: R4 A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竞品车型的你追我赶,成为每个品牌身上的巨大“包袱”。而随着欧洲等传统市场的滞涨,越来越多的品牌将重心压在中国市场上,这也使得中国市场的负责人“压力山大”,并将这种压力转嫁给经销商。5 K" t$ q {, u) R8 W
# w' G9 y6 F3 L; z
6 _ c0 `% w, B+ y: @ o 汽车流通协会的数据显示,今年10月,汽车经销商库存预警指数高达55.0%,比9月上升了9.2个百分点,处于警戒线(50%)水平之上。经销商普遍认为今年经营压力较大,而临近年终,汽车厂家为了完成销量目标,又都“例行”压库,可谓雪上加霜。北京百得利集团董事长周小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国内超过60%的经销商正处于亏损或收支平衡阶段,最大的问题就是来自库存。
/ {4 J* m! w6 c2 w
0 T/ F0 N, K" @2 S5 A0 E9 _0 j+ i# M: W7 P
而要改变目前这种局面,釜底抽薪的办法就是改变已经实施10年之久的《汽车品牌销售管理实施办法》。据了解,目前《办法》的修订细则基本已经确定,近期就会在商务部官网上进行公示。修订后最大的变化就是名称中不再有“品牌”二字,但《办法》的核心——授权制度依然会保留。业内人士认为,授权制度的保留,意味着汽车厂家的强势地位不会发生根本上的改变。
2 d- J: Y1 F3 p. N
, l0 E& t. j, c" B- J: g3 {! w U* K, Y/ \
“宝马中国与宝马经销商投资人达成的初步共识,可以说是渠道变革的重要里程碑。”业内人士认为,在不到一个星期的时间,经销商事件就有了结果,可见宝马德国总部对这件事的重视程度。近期经销商事件的连续爆发,对于今后汽车市场的可持续发展是有好处的,汽车厂家也应该彻底静下来反思,结束了快速增长的汽车市场,应该怎样才能可持续发展。 Q( c9 |/ \9 `7 B0 \* e
: v' i9 R5 b1 T3 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