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森林船夫 于 2015-12-22 18:37 编辑 " _8 I9 E6 h) S2 J0 Y- |# r- Q/ M; }
+ o6 {6 M% B8 L& o: b
6 K; j8 w. u2 m" n* h 每隔二三百米有一团,每团直径15米左右,有三层楼高,“这是什么东西?今天上班路上遇到七八次,一团一团的,过去就没事了。”12月18日上午,省城市民解女士在微信朋友圈“有图有真相”地发布了她的奇遇。朋友们纷纷回复:这是不是团雾啊?城区街头为啥会有团雾?接到报料后,记者赶赴事发地小店区正阳街进行了实地走访。( k& r8 f/ T" l, z0 ]
5 x- m1 m; Q/ h3 W$ k, i. V 当日上午8时许,解女士乘单位班车去上班。车辆沿太茅路向南。接近正阳街丁字路口时,前方就成了雾腾腾、白茫茫一片。“是不是着火了?”车上有人喊了一句,大家瞬间炸了锅,十来个人七嘴八舌议论起来:“看这烟冒的,怎么不见火呢?” 过了一团,又有一团。解女士本来觉得可能是火着得大,烟特别多。但过了四五处,她觉得不对:这火咋这么分散?打开车窗,什么味都没有,湿气倒挺重!她拿起手机拍了一组照片发到了朋友圈。“班车走这条线一年多了,头回遇到这种情况。”提起这事,班车司机赵师傅也奇怪。他说,他们的车沿正阳街从西向东行驶,可以说从西口开始,每隔二三百米,就有一团雾,每团雾直径在15米左右,有三层楼那么高,双向八车道的马路整个都弥漫了,能见度最差时只有五六米远。
$ Z: I( S, g2 L( _8 w7 X
4 a$ g4 _4 R) O) j/ K! V' ^$ P 有居民说以前遇到过,上午11时,记者在这条街走访。在街边开汽修行的王师傅说,7点半左右,他去附近的育才小学送孩子,还没注意到雾,应该说那会儿雾还不引人注意。7点50分左右,他把店里整好,再出门时整个街上都雾茫茫的,不均匀,这里厚,那里薄,那时雾最重。8点10分左右,雾就散去了。还有一位居民说,他几年前遇到过这种雾,在西寨村附近,别的地方都好好的,眼前突然就看不清了,空气湿得跟下了雨似的。居民们还分析说,这条街东边有北张退水渠,西边有汾河东干渠,这两天正在冬浇,再往西还有汾河河床,可能是这些水体让这里湿气特别大。
: K3 T$ I1 ^) N9 I: G* F9 J" s
W" b$ w- Y% t7 U6 y 专家分析:是风把水汽吹到了大街上,街头出现的究竟是不是团雾?对此,太原市小店区气象局局长郑文卿表示:气象部门一般对团雾不记录、不监测,居民们发现后也没有打电话的。& j( M1 v& }! N! W; x
, x* }, R) y/ }" D; M% X [! q
他看了一下当天的气象监测数据,显示温度在-8.5℃,湿度71%,风力一级以下,西风。郑文卿分析称,大环境不具备形成雾的条件,空气中的水汽看不见。一般湿度达到90%以上,才能凝成小水滴,形成雾。但是,气象监测点不是每个地方都能覆盖到,如果某一个地方,周围的环境湿度大,也有可能形成雾。/ i7 u0 y8 h5 b
, x: o3 [3 x' c8 G( X 根据拍摄的图片以及周边居民的见证,形成该现象的原因应该是这两天昼夜温差大,汾河东干渠以及汾河这两个水体的水汽,形成了雾,经西风一吹,飘到了正阳街一带,就形成了团雾现象。郑文卿还表示,在滨河东路学府街往南,嘉节村一带,有那么一段也容易出现雾,提醒司机们注意行驶安全。) c! w& h, M3 z8 n8 N* c
1 O; `$ p4 a. a- D, m4 L* q: N6 V
编者注:团雾,本质上也是雾,是受局部地区小气候环境的影响,在大雾中数十米到上百米的局部范围内,出现的雾气更“浓”、能见度更低的雾。团雾外视线良好,团雾内一片朦胧。团雾预测预报难、区域性强,容易造成重大交通事故。团雾一般出现在地势低洼、空气湿度大的地区,多出现在雨后山区高速公路,前提条件是昼夜温差大、无风。由于其本身与大范围的大气环境并不是很匹配,在天气状况良好的情况下,也有可能出现。
0 F/ w C s- P: Z& _; h7 T! P1 U1 x! q+ @. C) d
, r+ X" ^& M; W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