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e" B9 U4 _6 `& q这是一些天空中罕见的奇异自然景象,也许它们让你觉得难以置信,但这些景象确是真实在我们的世界里上演。
4 t) k: D1 Y% W, K+ L( K Z; H2 s0 ]
# A9 ]- U$ }4 x8 |1 s% ~( N4 E" z) Y
1、海市蜃楼景观。5 L8 E: H; ]1 L% S7 G/ _8 ]0 c9 G. ^
5 p- @. _( N' I
海市蜃楼不只是出现于沙漠中。当光线穿过空气时,如果出现气温急剧变化引起空气密度不均,那么就可能造成光线折射,从而会产生海市蜃楼现象。通常情况下,许多“上蜃景”还会包括其倒影。蜃景不仅能在海上、沙漠中产生,柏油马路上偶尔也会看到。
9 C+ g% ^% O- J# F4 l4 T2 a& l, o4 O& E% \/ b Q
海市蜃楼是光线在铅直方向密度不同的气层中,经过折射造成的结果。自古以来,蜃景就为世人所关注。在古代的神话中,蜃景被描绘成魔鬼的化身,是死亡和不幸的凶兆。
# a- @' L) \, _, r" K6 g/ T! w/ a* j/ t/ l
8 |, u6 s/ K. d; Y Y
2、动物雨
6 i' N H0 ?; C& l
3 G$ K. P7 w9 F3 z. b" {/ G. S6 w
Z& n, d3 u% \) e' W. T5 D6 b, Y
3 W% u+ U: ]! D# J6 j; ?天上下雨实属正常,假如天上落下的是鱼、青蛙和鸟类甚至是鳄鱼是不是有点不可思议?但动物雨却频繁地在全球各地上演着。从加利福尼亚到英国再到印度,不断出现有关动物雨的报道:一些小动物,例如鱼、青蛙和蛇偶尔会出人意料地从空中落下,有时候是在离水域数公里远的地方,有时降落下来的动物还是活的。
" j8 X) X# m( l+ u9 H$ z3 y. P; W' }1 ]0 [/ [. w) I/ J2 A' i, \
科学家解释说,动物雨可能是龙卷风造成的。在湖泊或海洋上方急速旋转的海上龙卷风可能会把水以及水里的一切东西带进云层中。这些暴风云中的强风则携带着卷进来的东西长途穿行,然后一股脑儿的将它们倾倒在毫无准备的人或建筑物之上。
5 j% q9 a4 k+ k4 v, S! Y8 a3、火彩虹: @5 @) i' P% q, z2 V1 ~ m6 J* R
' M9 ?$ K# c3 d8 n4 m/ w( j, G% w% n
之所以被叫做火彩虹,是因为它看起来就像彩虹在天空自发的燃烧,划过天空。火彩虹不像普通的彩虹那么容易见到,这主要因为那种条件实在太难满足了,首先太阳要与地平线成58度角,同时你观察的天空要在20000英尺(约6100米)的高度上存在卷云。
) e9 n" R7 G) U& f. y G9 T/ k" K, r5 y( z. I
图中这种扁平状的彩虹就是所谓的火彩虹,也被称为“环地平弧”。“环地平弧”是一种极其罕见的光学现象,只有当太阳光线与地平线呈58度角时才会形成的冰晶折射现象。
* j2 K* [5 C0 I' ` N9 _" O- A1 i0 \* k h# j/ L+ G; A Q
4、管状云、**云和重力波云等
+ l' k& z* y, J1 l* o% i
. p; D# h0 p9 T, D3 w这种云彩被称为管状云,它还有一个优雅的名字叫“晨暮之光”(Morning Glory)。每年秋天,澳大利亚伯克顿镇上空都会出现这些长长的管状云,最长可以延伸到约966公里,移动的时速最快可达35英里(约合56公里),即使在无风的天气里也可能给飞机制造麻烦。
t, B! c/ I/ N6 d0 D! d% z0 s v& g1 p5 j6 j& W0 E2 {
伯克顿是一个偏远小镇,居民不足200人。每年都有一些飞行员和游客来到这个小镇,希望能亲眼目睹这一神秘云彩。除了管状云,像**云、重力波云等也都是非常罕见的天气景观。1 D" y2 f" ~& D6 J! ^6 A
5、罕见的红色极光。
$ f% }# x1 Y1 E; T) g) ?: t
& s/ \9 W% v0 X7 c1 `在我们的地球,不断会有由质子和电子等基本粒子组成的太阳风吹过来。但幸运的是,太阳风的大部分粒子都被地球磁气圈拒之门外。但是,在地球的两极地区,仍然会有一些太阳粒子会闯入大气层,于是就形成了极光现象。
1 L( O4 X+ o2 ^极光的颜色以绿色较为常见,但在阿拉斯加上空由于氧的高度电离化,于是就形成了一种非常罕见的极光--红色极光。许多世纪以来,极光一直是人们猜测和探索的天象之谜。
- d( x K( p% k9 v8 @, |
$ ?( k9 B# B w从前,爱斯基摩人认为极光是鬼神引导死者灵魂上天堂的火炬。13世纪时,人们又认为那是格陵兰冰原反射的光。到了17世纪,人们才正式称之为极光。
5 ?; u; |# g' b) q 6、血雨腥风
; f4 }2 l7 O) h+ e
" h/ Q! B5 C) L9 _/ K6 I
人们哪怕是到血喷向天空的新闻都会战栗不已。但据说,在古罗马时代,天空也会经常下红雨(当地人称之为血雨)。科学家们一直在研究这个现象,普遍认为,这是由雨和混合着雨云的尘土共同造成的结果。
7 V, B3 ?7 Y. i* R# p1 r! _9 I% O+ e
在欧洲,雨之所以有颜色一部分是因为吹向欧洲大陆的撒哈拉沙漠的沙尘暴中的尘土的颜色,另一些则是因为其他的一些因素,比如花粉会导致一场黄雨,来自煤矿的尘土会产生一场黑雨。但这种结论在2008年在哥伦比亚境内降落的一场真实“血雨”所**。
3 s! i \4 n, _, ~
8 e- e/ C4 y2 n3 C2008年,哥伦比亚境内突然降临了一场血红色的雨,当地细菌学家对雨水鉴别后称其中主要成份是血液。但对于这种血雨是如何形成仍是一个谜团
1 _' @$ y: t2 C; N/ U3 u9 ]7 m2 I, M
7、雷暴现象
# W+ t9 x8 T- d5 h/ s/ b
. f n# B; a, ^6 [3 W7 C4 ?7 H
我们应该还记得小学课本中的一条自然常识:如果云层底部的负电荷不断**,而地面上正电荷也在不断增加,当两者之间的电压超过空气绝缘能力时,就会产生雷暴这种比较少见的奇特现象。
1 G. Q9 ^8 X1 O' z1 z1 K5 c5 f/ ]. M2 V) I1 z
雷暴是伴有雷击和闪电的局地对流性天气。它必定产生在强烈的积雨云中,因此常伴有强烈的阵雨或暴雨,有时伴有冰雹和龙卷风,属强对流天气系统。
1 m1 j2 @* `, z0 v) u7 K+ W4 M& ]! Y) U3 b1 |7 s
在古老的文明里,雷暴有着极大的影响力。不论是中国古代、古罗马或美洲古文明皆有与雷暴相关的神话。. y$ d% C% c% Z6 f% s1 \& Y* ~5 Y* c6 y
6 }2 {$ h+ U( |6 V6 P: u
8、染山霞景观0 m6 \9 R" ~- ?, M4 M
" v# F2 w' p2 S: t有时山顶的光线看起来好象会略带桃红色,甚至当太阳快要落山或落入地平线之下时也是如此,这就是所谓的“染山霞”现象。
; H' H/ x$ D, p+ y8 ^ b& A4 R- k/ x2 s2 Z6 o$ e! |- r
“染山霞”现象是由于太阳光线被山上的雪或大气中的水珠和冰粒折射而形成。但有时候出现“染山霞”奇观的时候也可能是因为其他的原因。如,如喜马拉雅山5000米以上的冰雪表面,常点缀着血红色的斑点,远看如同红雪。 B+ D/ q H$ x
在永久性冰雪中,高原藻类分布广,耐寒性强,零下36度也不至于死亡。因其含有血**素,故呈红色。1 M7 W1 G! _8 M, E4 }, H* I; Z
, p1 o8 U& Q' a( |, K
9、两个太阳同时坠落
# M4 |2 M1 k/ M9 b% b3 S* g0 T
, o: I7 r3 v0 g1 W+ A4 ~日落时由于光线折射的原因,地平线上的太阳常常看起来好象更大,甚至会变成椭圆形。这张太平洋上的日落照片,就是这种视觉效果的最好体现。
/ a) v! ~. o* M. [
. w- Z: |/ k ~" H( a/ n严重的折射现象“削平”了太阳的顶部,太阳下面的倒影就是所谓的“下蜃景”。这是最常见的一种海市蜃楼景象,炎热的夏天在高速公路上也经常可以看见这种情景。7 }# _: i6 D% M9 D( L9 C$ g
9 o7 d/ {2 H# J" E0 z$ M
10、冰晶折射阳光形成日晕
* h; q$ j3 M& u9 }" o& h0 U, N) E
+ M, _+ P0 Z4 q$ ^) Y2 w
这是一幅由天空云层中的冰晶折射太阳光所形成的日晕照片。冰晶象是一个个棱镜以不低于22度角折射太阳光,于是就形成了图片中所看到的22度日晕。在日晕光环的内部区域会稍显暗淡,那是因为太阳光线被折射开的原因。
4 _0 Y; M. W# u% I% G4 |: y
3 V5 y3 @6 I9 e/ _% H+ O: u/ U- L+ H
# H9 T m W6 F* {+ |& Z1 E# b日晕形成原因是在5000米的高空中出现了由冰晶构成的卷层云。卷层云中的冰晶经过太阳照射后会发生折射和反射等物理变化,阳光便分解成了红、黄、绿、紫等多种颜色,这样太阳周围就出现一个巨大的彩色光环,称为晕。日晕的出现,往往预示天气会发生一定的变化。% z Z4 G. t. ?* {4 [& U% Q
: B3 L7 |% t2 P' Y9 x: `0 e l
. u0 }; o7 O. j I5 Z) R: O
: p4 Y L+ @$ _) Z% n# n) E! ?; r) ~( x6 D) M, F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