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梧桐树 于 15-5-18 16:35 编辑 - n& B* T9 R0 c; x/ R1 v& ?/ }2 R
9 @6 u+ d8 _! o) a( E9 H, d. Z& p7 Z
很多人看多中国经济的一个理由是中国人吃苦耐劳。
% C0 i( u2 n) `6 A" Q' C6 Y
/ y# T+ d' L; Q 的确,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人像中国人那样拼命挣钱的。这也是中国经济能够高速增长的重要原因。然而吃苦耐劳是中华民族的天性吗?果真如此,便意味着中国经济有独天得厚的竞争优势,可以任性,甚至胡来也无所谓,反之,就要小心维护自身竞争力。
; T- M- ]. O, H8 a
' N3 {7 z$ Z0 \6 I* Y 中国人肯定比西方人吃苦耐劳。但这不能说明中国人天性勤劳,而是印证了西方的高福利破坏了人的劳动积极性。这种破坏来自两个方面:其一,钱不会从天上掉下来,高福利一定意味着高税收,高税收必然伤害人的劳动积极性;其二,人生不是为了赚钱,而是要享受生活;有了福利保障,人们就少了拼命工作的压力和激励。后者有一个重要的含义,就是随着经济发展,收入水平提高,人们的劳动积极性会下降。事实上,这一点在当今中国已经有所表现了:因为父母“勤劳”,家庭收入有了很大的改善,二代农民工就不如父辈们吃苦耐劳了。
" z) L' e. s8 H" l4 d/ ~! W. V2 F4 m) C3 O, F
这说明制度才是决定人勤劳与否的关键因素。事实上,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人就不勤劳。
; @! l& f. a- m ?8 y: R0 `# e# u" X
( v3 F7 J) I9 k: ~6 J ]8 v 如果说中国和西方国家比较不能证明中国人吃苦耐劳的话,又怎么解释跟发展中国家相比较,中国人也吃苦耐劳呢?他们可没有像西方一样的高福利,也没有西方人的高收入。
: B& k) A% \9 x4 m0 r2 R$ J
: K; w- @( S2 f9 H 我的答案是,因为这些发展中国家主要是农业经济。农业经济报酬递减。种稻子,你多投入一小时可以增产1斤,多投入两小时可以增长1.1斤,再增加投入,就是不吃饭,不睡觉,也不增产了。最多只能亩产1500斤,干嘛还要拼着命的劳作呢?不像报酬递增的工业经济,投入一小时可以挣200元,投入两个小时可以挣500元,人们当然要拼命劳作了。
/ t }9 M( J5 \0 C0 r
& I0 }2 e( G2 b6 o: A6 s& O9 Q B. y 农民缺少储蓄和积累资本的积极性,很多人把其归之于农民的短视和缺乏进取心。然而诺奖得主舒尔茨教授通过对印度、危地马拉等地的实地考察发现,农民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通过千百年来的摸索,生产方式已经最优了,再积累资本也不能有效增加产量了。
0 I8 y+ {7 s- O" S2 M$ u; q; x0 b' y; i
紧随而来的问题是,为什么这些国家不发展工业呢?答案是工业需要产业集聚,只有集聚,才能深化分工和专业化,产业才有竞争力。而产业的集聚并非由愿望决定的。: Q" ] t* a P
. x8 Z- l* z2 p) z$ P; z0 w& K
因为天然的渊源,产业从英国向美国转移集聚;因为冷战中美国的扶植,产业又向日本、德国转移集聚;因为与日本接近,并且又在世界市场具有地理位置优势,产业又向“四小龙”转移集聚;中国因为接近日本、亚洲“四小龙”,又成为新一轮产业转移的主要集聚地。未来人们终将看到:随着中国成本上升,产业又会转入东南亚;当东南亚成本升上后,产业可能会转入非洲。" }1 y( I5 i: r" e0 M' {
. e( p, x& M u* V6 g 好比大海里的暖流,它流向哪里,哪里的鱼就旺盛生长。产业也一样,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收国际大气候的影响,产业转移到哪里,哪里就繁荣昌盛。/ o i0 u1 H0 `# P" N$ `
, o! d* Z$ o: ]# i& R 可见,一个国家经济成功其实是有很大的偶然性的,一个民族表现勤劳一些,还是懒惰一些,也是有很大偶然性的,传统农业社会的悠闲和工业社会的紧张忙碌跟人的天性没有关系。
" g M+ L, O+ J9 H8 j) z4 `9 `* ]% r7 M2 ?3 d
朋友俞炜华博士写文章证明了,不是中国人比其他民族更爱好和平,而是中华民族是农耕民族,向东向南已经扩张到了海边,向西向北已经扩张到了适合农耕的土地的尽头。换言之,再向外扩张,对于农耕民族来说就不经济了。这才是中国人不对外扩张、爱好和平的根本原因。所以不能说中华民族更爱好和平,只能说和其他民族一样爱好和平。我的分析则表明,中华民族和其他民族一样勤劳,中国人并不具有特殊性。经济发展历史告诉我们,不是随便哪个国家想勤劳致富就可以轻易做到的,所以我们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勤劳!
9 E* Y% K/ F5 X& W' B- D
8 k. ^; s8 G. v- j' C
4 R; H$ q' L1 w, o) t# n1 q+ u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