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燕赵汽车网V 于 2014-3-28 15:04 编辑 , o1 P& Q N- Y, e. R
' n$ N0 k f0 r6 k& T' i+ \% |5 @0 c
葫芦谐音“福禄”,被人们寄予无数美好的期许。深泽县60岁的孙振武退休后,爱上了葫芦雕刻,多年间不仅雕出了数百件作品,还引来了不少外地的求购者,在当地小有名气。但老人表示,他并不是为了赚钱,只是为了喜爱、传承这门艺术,因此他的作品大部分是免费赠送。# \5 P5 R; B& ` n- V
退休后爱上葫芦雕刻+ A+ _9 b7 K i) m/ C+ o! R& B3 D' y
每当夜深时,孙振武老人便开始了他的创作。一把刻刀、一双灵巧的手,随着刻刀一下下划过,栩栩如生的画像出现在葫芦上……孙振武告诉记者,他出身农家,从小就对庭院里种植的葫芦格外偏爱。# d# m, f' t5 P9 N- F$ W9 R3 B& }# f
7 E* E' B1 v6 ?: ~
' T5 i( [8 n4 b
' R4 Y5 J3 [& q3 l 孙振武当年从部队转业后,在林业局、地震局工作多年,退休后,离开奋斗了几十年的工作岗位,他一度感到相当的失落和苦闷。2003年,一个介绍葫芦雕刻的电视节目吸引了他。“小小的葫芦还有这样的用处,可以这么美。”孙振武说,这个节目启发了他,他准备学习葫芦雕刻。% w, F+ O0 ~7 G) ?5 p6 k" u
两年刻坏600多个葫芦
- W+ `& O: s' B/ G: R' p: H- o 万事开头难。对于初学者孙振武来说也是如此。年纪大再加上没有人教,学雕刻葫芦可谓是吃尽了苦头,弄伤手那是常有的事。孙振武清楚地记得自己第一次雕刻时的情景,由于没有经验,他选的葫芦还没有完全干透,刻完后没几天便发生缩水,前功尽弃。至今孙振武还保留着自己第一个失败的作品———一个已经缩水变形有些部位开始腐朽的葫芦作品。在此之后,他每次雕刻葫芦前都对每个葫芦都进行精心选护。 l2 O/ f$ v0 [1 I& z, [
两年间,孙振武刻坏了600多个葫芦。经过不懈的努力与钻研,他终于刻出了第一个自己满意的作品———一幅寿星图。
8 e4 a$ m" H2 C3 E/ G% J& e) F" F 大部分作品免费赠送, ^* z1 }0 N* @7 J8 Q
葫芦雕刻需要有多方面的艺术修养,孙振武在葫芦雕刻过程中,时时注意开动脑筋、在网上和书籍上摄取营养,学习他人成功经验做法,再结合自己的细心揣摩,一次次试验、又一次次请朋友及家人鉴赏,不断丰富创作思路。以前雕刻一个作品他需要20多天,现在花上七八天就能够完工,图案还各式各样,越来越复杂。
; ?' n3 [# E5 Y( E( l+ _ 来到孙振武的家里,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一尊精美别致的葫芦作品。“这个作品叫五福捧寿,刻有五只蝙蝠围着寿字,寓意多福多寿。”孙振武的家简直就是个葫芦的世界,茶几上、电视旁、墙上、卧室内、角落里随处可见摆放整齐、形态不一的葫芦雕刻作品。
P' i& }8 i6 ~+ H. c. a; W 孙振武的葫芦作品越做越出色,作品不仅在当地小有名气,还有北京、天津、太原等地的人慕名上门求购。“我雕刻葫芦是为了传承这门艺术、丰富自己的退休生活,不是为了赚钱,大部分作品都是免费赠送,只要别人喜欢我的作品,我心里就高兴、就觉得值。”孙振武谈起话来,神情仍然像雕刻时一样沉稳坦然。
" Y. H% a6 B* P- e
! `) l) F; Q$ M' z: s- G. A4 y5 N
4 I, D+ X6 F8 x, S! V: O* m
|
|